欢迎来到栖霞市文化馆!

单位简介

【栖霞非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大鼓
发布时间:2016-06-21 09:03 查看数量:



    胶东大鼓又称“八板谱”、盲人调,是流行于胶东半岛上的一种说唱鼓曲形式,大致可分为北路、东路、南路。其中,活动频繁、影响最大的是南路,主要包括栖霞、莱阳等地。在栖霞主要分布于城关镇、东部的唐家泊、桃村、蛇窝泊镇以及北部的臧家庄镇一带。
    过去,盲艺人们一年四季游走于村寨之间,靠唱盲人调和算命维持生活。1942年9月,胶东文协把盲人组织起来举办训练班,教盲人一些新词,宣传抗日,之后又成立了“牙山根据地盲人抗日救国会”。1943年8月,由胶东文协马少波倡议,决定统一名称为“胶东大鼓”。之后,盲艺人表演的胶东大鼓在宣传抗美援朝、婚姻法、毛泽东思想、计划生育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胶东大鼓是在胶东地区“八板谱”基础上吸收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以及当地民歌[满州转]、[靠山调]渗透融合演变发展而成,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二胡、小圆鼓、钢板、四玉板。其音乐结构过去称“四六八板”,七十年代开始以[起腔]、[平腔]、[快板]为主体,另有过渡性的[二板]、[落板]以及花腔组成。
    [起腔]又名“起板”、“头板”,只用于整段唱腔的开头处。唱词为十言或七言上下句式,具有高亢、起伏、婉转、速度缓慢、节奏开阔等特点。[平腔]又称“平板”、“平句”,是用于叙事的主要板式。唱词基本为十字句。节奏和音调比较平稳,流畅,突出口语化和较强烈的音韵。[快板]又称“紧板”、“垛子板”, 情绪热烈急促,一板贯底,多用于紧张激烈的情绪或段子的结尾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上下句式。[二板]又称“接板”、“小腔”,是在起腔之后、平腔之前的唱腔,属过渡板,音调高亢、婉转。[落板]又叫“落腔”、“甩头”,一般用在全篇的某些段落和全篇结束的地方。这种落腔的音调有的落的很干脆,短促,艺人们又叫它“甩头”;有的落的十分华彩,婉转,艺人们又将它叫做“花落腔”。[花腔]是吸收皮簧腔而来,多用于叙事。唱词为十言或七言句式。
    胶东大鼓题材十分丰富,有传统的戏曲内容,如:《西厢记<拷打红娘>》、《一百单八将》等;有弘扬美德教育后人的唱段,如:《家人劝夫》、《小两口走亲戚》等;有反映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如:《羊倌放羊》、《五更小调》等;更有一大批是抗战时期和建国后创作的一些新鼓词,如:《五卅惨案》、《老两口逛延安》等。
    胶东大鼓语言独特,内容丰富,它从一定层面生动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胶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概况,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时期,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研究我国曲艺史等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