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栖霞市文化馆!

单位简介

【栖霞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
发布时间:2016-06-07 08:31 查看数量:



     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传统拳术,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螳螂拳最早的记载为道光年间海阳人梁学香著的《可使有勇》,有史可查的传人,便是莱阳小赤山人李秉霄。之后是赵珠、梁学香、姜化龙、宋子德等。在梁学香和姜化龙时代,螳螂拳先后从海阳、莱阳逐渐传至栖霞。当时,梁学香在栖霞铁口宋家埠传孙英及其四子,其中以其四子为嫡传,集大成者为其孙子-孙忠民。梁学香的徒弟海阳人修堃善则在栖霞桥子沟村、南坊村(后改聚奎)等地教习梅花螳螂拳。桥子沟村的传承人为“杨家五虎”,即:杨学海、杨学珍、杨学武、杨振宝、杨德常;南坊村的传承人为“三米一邹”,即:米华彩、米华国、米卓福、邹良。姜化龙则在栖霞城区和桃村一带收徒传艺。螳螂拳的另外一支是栖霞筐里村战德在观里东南庄、纸房一带传习的小架螳螂拳,传人有张洪锡、衣寿春等。在栖霞臧家庄镇东杏山村,姜化龙的徒弟冯环义在此传习八步螳螂拳,徒弟有卫笑堂、卫延义、卫庆善等,后来卫笑堂在台湾将八步螳螂拳发扬光大,传向世界各地,成为最有影响的螳螂拳种之一。
    螳螂拳在它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独特风格。目前,在栖霞比较盛行的有梅花螳螂拳、小架螳螂拳、八步螳螂拳。太极、七星与六合螳螂拳也有传承,但传人较少。
    梅花螳螂拳拳法紧凑,刚柔并济,长短兼备,上下交替,内外拉接,变化莫测,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并且活中具快,快中具稳,动作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弱、快而不乱,发力快速准确,是一门既具勇猛顽强战斗精神又有优美艺术性的精妙拳法。目前传人有王胜其、张传德等。
    小架螳螂拳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其内容有理、拳、械、功、术、用。在发力上讲究起、发、顺、达,即: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达于稍。在运用上讲究松沉、弹抖,发放自如。其结构架小紧凑、手法密集、劲整力圆、周身一体、打防同步、变化无穷。目前传人有张仁九、单金生等。
    八步螳螂拳是在传统螳螂拳的基础上,结合八卦拳以及形意、通臂拳而创成的一套新的螳螂拳种。因其基本练习动作是八个式子和八个步法,故而将其命名为八步螳螂拳。八步螳螂拳融合了八卦的身形圆转、通臂的松柔绵长,以及形意的准、狠、直、捷,强调连削带打,意即迎着对方的攻势,再以相对的连续手法给予攻击,将对手逼入绝境而无法招架。八步螳螂拳目前在台湾非常流行,在大陆只有栖霞市中桥镇东杏山村一带有传人。目前传人有卫学光、卫崇光等。
    螳螂拳是一项锻炼体魄、防身抗暴、祛病延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作为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现已推广至全国10多个省市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是人类精神和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综合体现。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